首页 > 新闻中心 > 音乐会报道 > 正文

北京教堂纪念日张宏兵吉他巴赫音乐会报道

2004-12-10日 0:9 阅读:次 作者:popgog [ ]


  演奏Bach的作品无论什么时期都是吉他爱好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当然很多人对其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深邃动听,恨的是很难完美表现。某位名家说过从不敢演奏bach的作品,这里肯定有自谦的成分,但大家必须承认bach的伟大,但个人从来不认为是因为bach的音乐表现力有多深奥,而是吉他这种乐器(其实又何止是吉他呢)来表现bach多数的音乐作品的确有难度,除了鲁特组曲之外很多都是改编自其他乐器。bach的音乐从某个角度说就是一种机械运作,任何丝毫的感性都不允许你有,于是一点点的错误就会破坏整个音乐的完美,因此有演奏家专门录制bach的音乐作品专集,但很少有人愿意或者干脆说敢开bach作品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不仅是最容易现眼的,其中还有的原因就是要考虑听众的感受问题,因为现代人很少愿意一场音乐会下来都沉浸在bach的平均律中。

  但是昨晚举办者则仍算比较成功的操办了这个音乐会(说音乐会或许正式了些,个人更喜欢称其为沙龙)。首先在北京最大的南堂举办,正直其100周年,又恰好是一个节日(记得好像是玛丽亚无原罪),倾听的观众猜测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虔诚(或是渴望虔诚,因为我似乎看到了不少期盼的年青面孔)的教徒,而演奏者又是研究多年bach作品的音乐人,因此真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两位主持人给人以虔诚亲和的感觉,举手投足透出神职人员的风范。

  下面说演奏,我一直认为琴用自己的会比较好,无论价格高低,音色大小,临时借琴总会在手感上有所差别,这个会直接影响演奏发挥,因此张宏兵的发挥多少受到这个因素的困扰,但我们仍可以看出其坚实的左手基本功,其间很多麻烦的左手指法,移动,按位也都可以胜任。可能是慢热并需要适应琴,从开始的bwv999和1001开始,演奏者有意略微的放慢些速度,这样听众们更可以清晰的听到每一个发音。在需要对位演奏时,演奏者可以清楚的把每条旋律表达的很明确。在其他舞曲曲式的作品表达中,则主体鲜明,可闻演奏者对bach作品的理解。巴洛克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复音音乐,赋格又是bach作品中比较难的,张宏兵选择了好几首这样的作品,这也体现了他音乐研究方向,期间甚至演奏了一曲4对位的赋格,不过老实说对于吉他来讲实在是太吃力了。演奏中还有个小插曲,张宏兵本人对演出曲目不太熟悉以致要请观众提供节目单查询,他省略了第4曲前奏曲,虽然那个比较容易入耳。997如果再把前奏曲和沙拉般的加上就完整了,不过出于一些考虑没有选,但是gigue特别是double完成的仍然是非常动人。试弹了几下,abada还是决定选择yun建议的fisher,996换了yun的琴后丝毫手感好了一些,这样会更利于发挥,我比较喜欢其中的allemande,当然一些朋友会喜欢最流行的bourre。

  在演奏最后鲁特组曲部分,abada换用了yun提供的fisher(琴我不懂,拼写的对吗?)琴,它曾经是方方的专用演奏琴,我特地跑到远处聆听其声音,穿透力的确挺好的。

  在场的观众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背景如何,但是从头到尾一个半小时,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去倾听,无论他们是否真理解bach的音乐(其实又又多少人听不懂或者听得懂呢?),但是在怀有一种共同信念的时候,人们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其实bach带给我们的不就是一种和谐,祥和吗?至少我认为当时的音乐非常符合人们的心境,整个教堂内的氛围真的是非常非常好。

  张宏兵不愧为音乐人(我喜欢这个用语,但不赞成烂用)的称谓,这次演出对于他本人来讲更象是一次研究成果总结会,因此没有能弹他总结的新疆赋格可能会让他有些遗憾,但这也是要考虑演奏场境的关系,不过这也已经是人生难得的经历,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着。

Yun:演出比较成功
bach的音乐我个人并不十分喜欢,尤其是改编为吉他曲后,感觉觉表现力就太弱了。但不管我个人口味如何,昨天的音乐会还是很成功的,好的不说了,说几点不足吧:

1,教堂太冷,张先生穿的实在是不够保暖,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演奏;

2,演奏用琴,十在不敢恭维,我坐第一排也没听到震撼的感觉。还好在最后的一个曲子,张先生使用了我所推荐的paul fischer,我是打算听晚音乐会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弹琴的,所以正好带着fischer。感觉我就不说了,前面几位弟兄都说了。

顺便说句,随后我们几个爱好者的小聚会也是玩的很尽兴。

出自: 吉他中国论坛

 相关新闻
-吉他巴赫音乐会将在北京教堂纪念日奏响 (2004年12月4日)
-2003年6月总第2期《吉他俱乐部》网络杂志古典版 (2003年6月23日)
-吉他中国推出《吉他俱乐部》网络古典吉他杂志! (2003年5月19日)
-巴赫音乐演奏如何加装饰音的问题 (2003年3月20日)
-古典、现代与后现代 (2003年3月1日)

 


 相关文章

 相关论坛

·吉他中国论坛



AboutUs | 关于我们 | 网站大事记 | 广告服务 | 其他业务 | 版权声明

吉他中国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00 - 2005 Guitars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