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亮:
亮子是很时尚的一个吉他手,包括他演出还有录音我们都曾经合作过,在音乐上很有造就。他弹琴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很时尚的一种感觉,而且音乐的技巧也很成熟。我们在技术上也经常交流。在编曲方面也很有成就。
关于摇滚音乐:
摇滚音乐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西方,摇滚音乐单独有一个特别大的市场,有很多很多的观众。我在国外看过几次比较纯正的摇滚演出,给我的感受很深,那次我才领会到现场的感受是和在家里听唱片细细琢磨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他给我的冲击首先是我视觉的一种冲击,感受到现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首先这种感觉特别吸引你。他们在音乐和舞台的现场设计的那种安排,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表现,是在家里面听唱片或看一些演唱会实况录像一样的东西是根本感受不到的。我觉得这种东西在国内的市场应该逐渐逐渐去完善它。现在中国的乐队在水平上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有时候我听到一些年轻一代的乐队的音乐令我很惊讶,他们的思想、音乐内容以及他们的一些做法,包括编曲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前几年很不一样,是那种很时尚很新的东西。现在,我觉得类似这样的音乐,在中国大陆市场,应该好好再去想想把音乐做得更"中国"一点,找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够更快地让大家见到,以便让大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更多地去了解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听众并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目前的摇滚音乐,因为他跟观众见面的机会比较少,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去和大家见面,让大家更多地去了解,寻求一种更好的表现方式去展示自己。 我最早接触中国摇滚是从崔健开始的,我也在崔健比较早期的专辑里面弹过吉他。崔健的音乐,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很惊讶的,他的那种想法,和他那种感觉上的东西,在那个时期特别能够感染我,包括他在音乐处理上的那种方式,是在我平常工作当中所感受不到的。因为我在85、86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作为一个录音棚的吉他手,这已经是我工作中特主要的一部分了。在那个时代各式各样的歌手我接触的很多,但崔健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音乐上他很有自己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带动他周围的身边的乐手,跟着他的思维概念往下去走。他有很多想法跟我们说,甚至有很多想法可以感动我自己。当时我给他弹那首《浪子归》,当时我觉得这首歌写的太好听了,特完美。我录这个吉他的时候特有意思,那会儿木吉他的solo挺难的,录了好半天。在那个时候,这种东西特别少。
关于英文创作歌曲:
我觉得这种方向挺好的,因为这种音乐用这种方式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事情,马上可以跟国际接轨。我觉得这种创作的理念,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做。因为音乐不分国籍。但这种东西在中国有可能会限制其推广。因为以前我听过一些类似这样的专辑,比如瑞典的Roxette(洛克赛特),他们也是用英文创作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让大家去了解他。这是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捷径。
关于与国际接轨:
我还是希望中国的艺术家,包括各个类型的音乐人,就是更多地出现在舞台上。我去美国的时候,有一个著名吉他手给我讲过一句话:“就是说要是去了解一个人的音乐的话,他首先回去看他的现场,看他的现场是否能感动我,然后才决定是否去听他的唱片。”所以现场更能表达一些音乐上的技巧,和整体的感觉。因为现场就是一次真实的表现,所以整个的感觉跟录音是很不一样的。唱片里可以有很多技术上的手段去弥补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现场就不同了,现场是最真实的东西。只有现场的感觉让人舒服了,才有可能让人真正地去评价他的唱片他的音乐。
关于R&B和Hip-Hop:
这些风格应该在国内有一个更好的推广,我觉得推广的不够,大家不是特别了解。另一方面,还是要结合一些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吉他手:
做一个出色的吉他手,首先应该要踏踏实实地去练,让自个儿把应该掌握的技术掌握好,托觉得这个东西必须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在掌握了一些技术以后,必须去跟音乐结合。把你掌握的技术和意识中的音乐和方向,吉他主要是灵感上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注意技术与音乐的结合。最后再把你自己独特音乐感觉表现出来……
共2共 上一页 1 2
|